英语学习方法论

好书推荐:

  1. 英语学习方法论——《人人都能用英语》 李笑来 著: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everyone-can-use-english/chapter1.html
  2. 很好的英语语法书——《新编英语阅读手册》叶永昌 主编: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a-new-english-reading-handbook/
  3. 学习方法论——《把时间当做朋友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李笑来 著:http://gzlong7.tk/dl/tm.pdf

本文参考《人人都能用英语》 李笑来 著。

观念

  • 语言最终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 我们绝对有可能把外语用得比母语好。
  • 学习外语不需要天赋,语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 积极的心里暗示是最有效的动力。相信“我也行”,那么你很有可能就行。
  • 只有不断地“用”,才能真正地“学”,因为所有技能的习得,都要靠试错(trial and error)。所谓“使用一种语言”,本质上来看,不就是说话识字而已么?肯定不简单,但也绝对没有那么难。
  • 英文有用。
  • 如果你坚信英文有用,一定会有所挣扎;只要挣扎,就一定会有进步;只要有进步,就一定会开心。
  • 口语之所以难以习得,是因为它本身属于输出,所以,一定要比输入难度高很多。有效的输出,不仅需要有效的输入,还需要有效的处理(思考),这样来看,练就流利的口语比练就流利的阅读难上八倍都不止……
  • 不过,无论如何,输入是基础。很多人无法输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输入太少。词汇量和阅读量是输入的基础。最初阅读文字可能会比较累,但很快就会渐入佳境。那之后,大多数人其实是在“享受文字”。用它获取信息,用它娱乐精神,用它沟通交流。对比下我们在英语上的学习过程,只能说过去我们对自己要求太低了。 我们应该做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对“阅读马拉松”的适应,而后哪怕每天“马拉松”也不觉得异常,甚至应该早忘记当初的痛苦,而去专注于语言的主要功用: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交流……反正,用就是了。
  • 外语用得不好是正常的。但用的不好并不意味着说“不能用”或者“不该用”。恰恰是因为用得不好才应该多用勤用。多用一点就比原来用得更好一点——这其实就是所有工具的特点。
  • 积累很重要,要不急不燥地通过积累一点点变得“更加地道”。哪怕日拱一卒,也是很强大的做法。

口语

  • 你的问题也许不在于你不会说,而在于你没什么话可说。不要指望自己能够脱口而出,而是提前准备,有备无患。
  • 说话本身是一种高度协调的系统工程:要持续输入(捕获对方一切反馈),要高速处理(所谓见机行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要有效输出(说准说对说得精彩更不容易)… 这一切,都要有长期的锻炼和积累才行。

创作自己的口语书

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天花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中文记录下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每天再多花点时间把那些你要说的话用英文表达出来,并记录下来。找个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记录下来,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翻译成英文。记录下来有很多好处,起码,可以让自己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说过的话,避免自己的表达实际上是思维混乱的产物。
没多久就会发现:

  • 实际上你必须表达的话并不多…
  • 这些内容中的绝大多数其实你完全有能力用英文表达。

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记录的习惯无比重要。因为有记录,所以,将来“偶然”获得答案的时候,知道应该补在哪里。如果之前有所记录,那么将来获得答案是“必然”,如果之前没有记录,很多会“必然”到来的答案,最终连“偶然”都无法形成,因为你过去并未记录,所以当答案来临的时候,你根本就未曾意识到,于是,擦肩而过的就是你。
讲英语“不地道”,是因为用母语的表达习惯去说外语。因而笔记本上要着重收集“与母语不直观的对应表达”。 如:

  • 我从未想过…
  •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

不能“只学英语”,这就好像用计算机绘图,只学“Photoshop”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色彩、手绘基本训练,才能够自由创作一样。有几本书,建议所有想获得正确思考能力,进而表达清晰的人阅读。

  • 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4th edition, by Diane F. Halpern
  • Thinking and Deciding, 4th edition, by Jonathan Baron
  • 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 by Zarefsky David (Audiobook)
  • Craft of Research, by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 Good Reasoning Matters!: 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3rd edition, by Leo A. Groarke, Christopher W. Tindale

另外,还有三本关于文风(Style)的书籍也一定要看:

  • A Plain English Handbook (1998), from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Prefaced by Warren E. Buffett (http://www.plainlanguage.gov)
  •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by Stephen King (with audiobook)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by Joseph M. Williams
    另外,还有一个TTC (The Teaching Company)的视频教程,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写作课程:
  • 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秘密武器——复述

终其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复述别人说过的话。语言是用来承载信息沟通交流的工具——这种情况下“复述”几乎占据了第二语言应用的全部。

语音

坚持6个月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Michael Merzenich认为,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立亿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教授认为,“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

“改装”自己的语音过滤器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连“重建”自己的过滤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相对清楚的线索,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坚持六个月以上。更为可惜的是那些坚持了五个月的人,因为他们明明快跨过平台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点点放弃,于是,“前功尽弃”——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不知道惋惜,它们只有一个原则:“不用即弃”。如若想要重建,对不起,还是需要至少六个月——而且这个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长。

多听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改建”或者“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是否听懂”在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语音识别能力,重点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
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机——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听到的语言语音从来都不是“单独”的——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戴着耳机的时候却基本上就只有“纯粹的语音”了,这对我们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来说并不是好事。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经常换着耳朵听,不至于损伤耳朵。
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

计算机辅助工具

音频编辑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如Cool Edit,Audio Edit Deluxe,Audacity等等。这些软件对用户来说相当于“音频视觉化”,可以通过音频图谱清楚地看到语音之间的空隙、音量的大小强弱等等。并且,用它们很容易做到把某一段音频(比较精确地定义起点和终点)反复播放无数遍。

AudioEdit使用简要说明

  • 打开声音文件(mp3、wav)文件
  • 循环播放按钮
  • 用鼠标左键点击定义起点,用鼠标右键点击定义终点,选中音频中的一段
  • 将鼠标指针放在选中区域,用鼠标滚轮放大缩小音频图

放慢语速

元音该长的就要长,而双元音要尽量饱满。

停顿

比如“especially”这个单词,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不妨夸张一点。从有重音音节的位置开始把这个单词分成两部分:“es”|“pecially”。在读出“es”之后把嘴闭上(准备发“pe”这个音节)等上足足一秒钟,然后再用力发出刚刚准备好的“pe”以及紧跟着的“cially”。是不是感觉“pe”这个音节更清楚了呢?可以多拿几个单词练练,比如:un|fortunately、im|portant、under|stand、edu|cation,par|ticular,fi|nancial…
在读一个单词的时候内部都可能出现停顿,那更不消说读整个句子的时候了。可是,一旦机理搞明白,并且通过反复练习不断进步之后,我们就会觉得语流之间的停顿越来越清楚。要知道,无论是讲哪一种语言的人说话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根据句意使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轻重缓急之间变换。分不清楚停顿,就无法掌握节奏,而如果掌握不了节奏,一切都很难办。所以,最先需要养成的习惯是该停顿的地方就要停顿。

学会音标

学习英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站的Flash教程《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
首先,不要急于求成;其次,要通过大量反复运用去掌握音标;再次,运用大量的朗读训练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跨过语音养成的最初障碍。而一旦习得音标的基础之后,就要时时应用,直到像了解汉语拼音一样了解英语音标。

  • 一定要恶补音标;
  • 查单词一定要读音标,并且在自己的文本上做出相应的记号;
  • 不要想当然地读单词。最后一条格外重要。

每学一个单词都要查词典。这一点上千万不要嫌麻烦,因为错误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一旦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可怕程度无法想象。
最好使用计算机上的有声版词典,这样就可以把所有例词都查出来,并录制成mp3。反复跟读。 对照着音标表,抄写每一个例词的音标,反复若干遍(最好7遍以上)。 抄下例词表,而后默写相应音标,而后检查(至少两遍)。 以后每查一个单词,都要把音标标记在原文边上。 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英文的拼读规则。忽略拼读规则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失败的人犯下的错误。

语法

模板造句

“The impact that technologies have had on our daily life and society in general, is undeniable.”这位作者在表达的是:“一直以来,技术对……的影响”,其中的“一直以来”,是用现在完成时表达的。也就是说,这句话里有很多英语与母语非一一对应的地方。
于是,

  • 把这个于我来讲“非一一对应”的句子做个标记;
  • 把它摘抄到笔记本上;
  • 再想想这个句子能否当作替换练习模板——即,看看我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变成这样一个“填空”句型:
    The impact that have/has had on , is undeniable.

之后就可以不停地用这个“模板”造句了:

  • The impact that the internet has had on every respect of our daily life, is undeniable.
  • The impact that parents and their attitudes have had on their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s undeniable.
  • The impact that one’s early education has had on his or her later life, is undeniable.
    造上几个句子之后,这种表达法就已经牢牢刻在脑子里,可以不加思索地运用了(其实,所谓“地道”也不过就是应该这样学的吧?)。这句话可以当作一个模板,而后反复造句,直至把这种表达法谙熟于心。

通读语法书

  • 逐页浏览;
  • 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记住倒在其次);
  • 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地“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记(要是有“呀,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样了!”的念头的话,就应该做标记了);
  • 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直至熟练;
  • 继续浏览;
  • 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
大爷,赏个铜板呗~